俯首江左

靖苏、苏靖、无差。
靖苏不拆不拆不拆...不拆!随便逆。
万年野生

资料

资(免)料(责)

 

翻过些参考书,整理了几笔笔记给自己,全无条理,错漏甚多,绝非考据,先说好。

不是论文,只是同人免责,下面有些资料文里有引用,有些没有,有些将来可能会用,就不一一标注了,全堆一起,方便找不是。


基本上,军事战例相关乱炖主要来自“中国军事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卷”、“孙子兵法”、“兵家修炼”,饮食来自“齐民要术”、“中国食料史”、“中国风俗通史之魏晋南北朝卷”,服装来自“中国风俗通史之魏晋南北朝卷”、“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”、“中国古代服装研究”,诗歌显然都是古人的,不是我的,尽量用的是南北朝或之前的,流行歌曲“赤血长殷”等除外2333


其他书还有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”、“魏晋生活掠影”、“中国经济史”、“图说中国历代骑兵”和“司马法”。应该......就这些了吧?

 

再说一次,这些都不是考据,只是为了找点好玩的小细节,未曾深究,也没有任何系统性,风俗不分南北胡乱引用,纯粹自己觉得好玩的就记一笔,伪考据都算不上,算免责吧......下面大部分是原文摘抄,可能抄错,也有个人理解总结(原文太长的都自己胡乱总结了),可能有错误理解。


万一有姑娘看得上,不计较其中可能有一堆错,只要是写靖苏、苏靖、无差的文,请随意使用这些背景资料,原书比较好玩,推荐“齐民要术”!QAQ

 



 

制度、服饰

 

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

 

国家政权的赋役、财源、兵源主要都靠农民,所掌握农户多少,直接影响中央皇权的强弱。中央和地方政权经常清理户籍,以增加编户农民的数额。相反,其他封建势力千方百计把农民变成他们的依附农。

 

北魏均田后,户口激增,总户口数比西晋全国统一时高一倍,近500万户,有口3232万余口。北魏后期户口数与同期南朝刘宋户口94万户,既546万余口。北朝户口比南朝户口多5倍左右。

 

 

通天冠:皇帝在朝会时戴的冠冕。本秦制,高九寸,正竖,顶少斜却,乃直下,铁为卷梁,前有展筩,冠前加金博山。

 

南朝梁武帝为太子行冠礼,特别下诏在太子的远游冠上加金博山。

 

远游冠:在祭礼、朝会等正式场合外使用。主要供皇太子、宗室诸王使用。形制与通天冠相似,冠前不加金博山。

 

进贤冠:文职人员的主要冠饰,前高7寸,后高3寸,长8寸,等级差别是冠上梁的数目,5梁、3梁、2梁、1梁,分别称为五梁进贤冠等。五梁进贤冠与远游冠类似,皇帝专用。三公及乡、亭侯以上有封爵者:3梁冠;诸卿、大夫、尚书、刺史、郡国守相、博士、关中关内侯 = 2梁冠;其他低级文官=1梁冠。

 

高山冠:谒者= 近侍;仆射。

 

武冠:武者、皇帝侍臣。

 

法冠:御史、廷尉。

 

樊哙冠:皇宫殿门卫士。

 

小冠:宗主那顶。

 

笼冠:圆顶笼冠,也作文职官员或师从的冠饰。

 

纱帽:白纱帽、乌纱帽两种,由南朝传到北朝。白纱帽又叫高顶帽,主要用于皇帝宴居。

 

帢,帽与巾之间的式样。

 

帻,便帽,地位较低,不使用冠者的头饰,如亭长、武吏。也可与冠结合使用,作为冠下面的衬垫物,出现在朝会等正式场合。也可成为高级官员的便帽,在家居宴会非正式场合使用。帻有介帻,文官用,与进贤冠配合使用;有平上帻,供武官配合武冠使用。

 

巾:士大夫以外庶人所用的头饰,隐士以及未出仕的士大夫也用巾来表示自己非官员的身份。东汉末年,王公大臣多以幅巾为雅,袁绍虽为将帅,皆著缣巾。自此,文人雅士,多在非正式场合戴巾而不著冠。巾多以葛布制成。

 

祭服曰冕,冕綖即冕板,宽七寸,长一尺二寸,前圆后方,加于通天冠上,冕綖前后垂有冕旒,前后各十二旒,以珊瑚珠制成。东汉时,冕旒使用真白玉珠,三国改用珊瑚珠,西晋沿用魏制,东晋缺乏珠玉,改用翡翠珊瑚杂珠,东晋成帝改用白璇珠。南朝亦称冕为平天冠。皇帝12旒,太子9旒,三公8旒,诸卿6旒。

 

天子祭司天地、明堂、宗庙、元会(元旦朝见群臣)、临轩(任命三公等重要大臣或处理重要事务,皇帝为表郑重,不坐殿上,来到殿前,称临轩)穿着的衮服是上衣下裳。衣画而裳绣,为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藻、火、粉米、黼、黻之象,凡十二章。

 

除冕服外,皇帝在朝会及其他场合所穿皆为袍服(长至脚背的袍服为朝服),释奠先圣穿皂纱袍,朝会穿绛袍,还有杂服,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色纱袍,拜陵吊祭大臣穿单衣(大袖衣服)。

 

群臣朝会穿五时朝服:春为青,夏为朱,季夏为黄,秋为白,冬为皂。南朝虽有规定五色,但实际都穿朱色朝服,即为朱衣。

 

朝服的主要配件:绶带、笏、白笔、紫荷、佩剑等。

 

绶带:系于印柄的装饰性饰带,与印章相连。南北朝时,腰间右侧有一皮制鞶囊,缀于革带,用来放官印,绶带可以放在囊中,也可以悬垂腰间,作为装饰。

 

笏:官员上朝或见上司的记事板,一般官员所持的是手板,只有尚书令、仆射、和各部尚书的手板头上有白笔,以紫皮裹之,称为笏。手板与笏多为竹木制,高级的有玉、象牙、犀角。

 

紫荷:官服左肩上有个紫色夹囊。

 

佩剑:贵者用玉首,贱者用蜯(同蚌)、金银、玳瑁装饰。

 

 

便服

 

襦:短外衣,多絮绵,也有单襦,百姓和清廉官员穿布襦,贵族高级官员穿丝襦。各个阶层通用。

 

衫:各个阶层,敞口,日常服装,需要劳作的用窄袖,无须劳作用广袖。

 

袍:最初是内衣。后可外穿。一般有里子,内絮丝绵,百姓内絮乱麻、旧绵,称緼袍。

 

单衣:没有里子的袍。綀,古代一种像苎布的稀疏的织物。东晋战乱后物质贫乏,多用綀做单衣。

 

褠,与单衣相似,但直袖,没有垂胡,行动较为方便,也节省布料。士大夫日常服饰。

 

半袖:外穿短袖服装,家居便服,见外客不多,但后来隋唐颇为流行。

 

假钟:斗篷或披风,南方属于非正式服装。

 

裘:毛皮服装。各个阶层通用。如形制宽大,成为氅。

 

裙:下裳,与襦相配,属于正式服装。

 

裤:渐渐增加,随着短衣流行,裤由无裆转有裆。

 

戎服:裤褶服,裤=满裆裤,褶=重衣之最在上者,其形同袍,短身而广袖。初为左衽,后也多为右衽。武官常服。如果皇帝出猎或戒严,随行文武官员一概戎服。

 

铠甲:明光铠,前胸后背两块圆形金属护片。其余部位为鱼鳞甲。

 

 

履:正式场合,比如上朝见长辈。特殊场合,需要除履,仅着袜,表示尊敬,比如祭祀、上殿。朝会时,天子可以穿舄,群臣需要脱下履来,着袜进殿,除非位极人臣者,皇帝下诏特许,才有剑履上殿的特权,比如曹操。

 

履可用丝、麻、皮制成,讲究的履加上刺绣,称为文履,有的缀上珍珠,称为珠履。

 

舄,加装木底的履,也可改为皮底,与冕服配合使用,穿其他服饰,则穿回履。

 

屐:木制,上有系带与脚连接,底部有突出部位,成为足或齿。早期男女所用不同,男用是方头,女用圆头,后都改方头。一般在非正式场合穿用,比如家居。也可散步。

 

屩:草鞋,麻、草、藤制成。出行用,一般是百姓用。由于行动方便,也容易得,军旅也用。

 

靴:北朝传入,也用于军旅。

 

袜:丝织品、麻、皮革制成。上有带子,穿时需将带子系好。室内一般着袜行走,道歉或为父母奔丧时,跣足,同时除去鞋子和袜子。

 

 

中国古代服饰研究–沈从文

 

 

策杖高士所着小冠多玉石作成,中空,可纳椎髻,用白玉簪由后贯入把小冠子和发髻固定。穿高齿屐,衣服宽博,大袖几及本人半身。

 

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,风流相放。

 

巾是魏晋后流行的幍,作波浪形,用缣帛作成。

 

袴褶,大、小袖,长可齐膝的衫或袄,膝部加缚的大小口袴。上身衫子外(或内)加罩两当

 

 

图说中国历代骑兵

 

 

曹植“先帝赐臣铠表”,明光铠,锁子甲,两当铠。其中,明光铠是最重要的铠甲,这种铠甲因为胸前与背后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,很像镜子,反射太阳光发出明光,如汉代镜铭所谓“见日之光,天下大明”,所以称为明光铠。

 

明光铠有两种,一种胸背各有两面大型圆护,颈设盆领,肩有披膊,腰部束带,个别还有腿裙。

 

另一种,胸甲分左右两片,居中纵束甲绊,左右各有一面圆护,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,两件覆披膊,背上套有臂护,腰间扎带,腰带下又两片膝裙护住大腿。

 

马的护甲。

 

 

资料:饮食


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、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、中国食料史、齐民要术

 

 

普通人实际食用量上限:酒、米各五升,猪、羊各一斤。诸葛亮日食三、四升,表示身体衰弱,不能持久。下限约两升。

 

主食

 

饭:是主食。南人以稻米为主,北人以粟(小米)为主,或蒸或煮。麦饭也普遍,多为百姓用,官员吃麦饭代表清廉。(新城稻,上风炊之,五里闻香,河内清稻,新城白粳,若萁游梁,濡滑通芬。

 

粥:也是主食。也有饥荒时粮食不足,不吃饭吃粥,或为表哀痛,比如父母去世,吃粥的习俗。粥主要有:白粥(南方)、粟粥(北方)、麦粥(守孝,贫者)、豆粥(绿豆、红小豆,各个阶层)。

 

饼:麦子磨成面粉制成。胡饼(略同烧饼,炉中烤制,胡炉饼)、汤饼(略同面片,二寸一断,弱如春绵,白若秋狷,气勃郁以扬布,香气散而远遍,玄冬猛寒,汤饼为最)、水引饼(略同面条,一尺一断,薄如韭叶,逐汤煮,再伴上肉汁、鸡汁,细如委綖,白如秋练)、蒸饼(发酵技术,略同馒头,可加十字裂,加干枣核桃蒸)、面起饼、烧饼(略同馅饼,面一斗,羊肉两斤,加葱白一合,豉汁和盐,熬令熟,炙之),乳饼(牛羊奶和面)、髓饼(牛羊骨髓+蜜和面)等等。

 

粽子:五月五,纪念屈原。

 

副食

 

蔬菜(茄子、葵菜、韭菜、芜菁=大头菜、芹菜、芦菔=萝卜、芋头、菜瓜、胡瓜=黄瓜、冬瓜、蘑菇、芥菜、胡荽)=香菜,薤白、竹笋、藕、莼菜等等。蔬菜腌制保存的方法大为发展。贵族还有温室。

 

肉食(猪、羊、牛、犬、马、驴、鸡、鸭、鹅,猎兔、鹿、獐、野猪、雁、雀、鹌鹑,鱼虾)。北方多羊,南方多鱼虾、鸭、鹅。

 

炙(明火烤),炮(烧炙,比如胡炮肉),(缶加四点水)=少量水文火油焖,脯腊。


胡炮肉:将肥白羊肉及脂油切细片,与浑豉、盐、葱白、姜、椒、荜拨、胡椒等调料拌匀,放入洗净反过来的羊肚里,装满后缝好,挖一个中部凹下的坑,燃火将其烧热,取出灰火,将羊肚放入,把灰火放在羊肚上面,在灰火上再点火约煮一石米的时间就熟了......据说其味香美异常。

 

鱼(鲤鱼、鲫鱼、鲈鱼、乌贼鱼、比目鱼、虾蟹等),伊洛鲂鲤,天下最美,洛口黄鱼,天下不如。(煎炸烩蒸,鱼脯、鱼酱、鱼鮓=糟鱼)

 

佐料:葱、姜、蒜、茱萸、花椒、橘皮、橘叶、木兰、桂皮、白梅、葱头、胡椒、酒、醋、蜜汁、豉汁、酱

 

饮料

 

酒:消耗米太多,灾年禁酒。断酒一年,省米百万余斛。名酒:酃酒、刘白堕的鹤觞酒、葡萄酒。

 

茶。

 

北人饮酪。

 

水果

 

枣、桃、樱桃、葡萄、李、梨、杏、栗、榛、柿子、安石榴、木瓜、茱萸,中原以外地区的枇杷、甘蔗、杨梅、椰子、龙眼等等。

 

 

中国食料史

 

谢灵运,山居赋

 

畦町所艺,含蕊藉芳,蓼蕺{艹}荠,葑菲苏姜。缘葵眷节以怀露,白薤感时而负霜。寒葱标倩以陵阴,春藿吐苕以近阳。(葑菲见《诗·柏舟》中。管子曰:「北伐山戎,得寒葱。」庾阐云,寒葱挺园。灌疏自供,不待外求者也。)

 

南史。陈本纪

会文帝遣送米三千石,鸭千头,帝即炊米煮鸭。。。

 

齐民要术-炒鸡子,炒菜的出现:

 

松树长青,服之,可常保青春。松花酒,松醪,松醪春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资料:居住环境

 

宫殿奢侈

 

邺城

 

邺城记

椽用沉香木,椽端装饰金兽头,瓦上涂有胡桃油,光耀夺目,悬挂金玲万枚。门窗以金银为饰,外画忠谏直臣,内画古贤酣兴之士。悬挂五色珠帘,冬则蜀锦帐,夏则碧油帐,丁香涂壁。

 

建康

 

窗牖、壁带、悬楣、栏槛之类,以沉、檀香木为之,饰以金玉,间以珠翠,外施宝帘,内有宝床、宝帐,其服玩之属,瑰奇珍丽,近古所未有。风过,香闻数里,朝日初照,光耀后庭。

 

积石为山,引水为池,植以奇树,杂以花药。

 

绕黄山,款牛首,乃盛汉之事。。。愿陛下少更留神。

 

 

士族庄园

 

孔灵符:周回三十三里,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,含带二山,又有果园九处。

 

谢灵运:山居赋,左江右湖。。。

 

讲究自然情趣,将园中景与自然风景相结合。林木繁茂,以松、柏、竹居多。还有果树、蔬菜,自给自足。

 

北魏:帝族王侯,外戚公主,擅山海之富,居川林之饶,争修园宅,互相夸竞。崇门丰室,洞户连房,飞馆生风,重楼起雾,高台芳榭,家家而筑,花林曲池,园园而有,莫不桃李夏绿,竹柏冬青。

 

其中,为建造庄园,多侵夺民地,占据道路,封山略湖,始终不能彻底解决。

 

居民住宅

 

少为一堂两内(略同一明两暗),多则两进、三进、乃至多进的大宅院。高级官员一般有数十间房屋,低级官员和百姓有数间乃至数十间。

 

地方官员多在官方府宅,少数特别得宠信的重臣,得到皇帝特许,可以以自己家宅为府署。

 

住宅买卖有文劵,要交税。普通价值数万到数十万,贵的百万,乃至上千万钱。

 

室内布置

 

床:坐、卧,两者不混用,尺寸不同。眠床是睡觉的床,八尺。坐床称小床或榻,更小一些的坐床称独坐或枰。

 

床,主要材料是木头,也有石头和玉石,甚至玳瑁。讲究的床是有银涂的局脚床,一般是直脚床,讲究的床要上漆,称为漆床。比如皇太子纳妃,有素柏局脚床,八板床,漆床,还有再床上镶嵌珍贵饰物,比如七宝床,象牙席。

 

正式场合应该跪坐,其他不拘束。请客人独坐一榻是尊敬。

 

胡床是轻便坐器,略同马夹,踞胡床(蹲坐),垂脚坐。

 

跪坐,配合凭几,支撑身体。

 

箕坐(盘腿坐),配合隐囊(靠背)。

 

床上铺着席子,一般是蒲草编的草席,称为蒲席,细竹席称为竹蕈,蒲席性温,放在竹蕈(性凉)上。

 

精巧的席子:桃竹制成的桃笙,象牙劈细制成的象牙簟。考究的外包锦缘边。

 

其他卧具:毡或褥(天冷用),铺在眠床上的是眠毡。褥一般是丝麻制作,也有毛皮的,精致的包有锦缘边。

 

案几(书案)

 

承尘(床顶上架有承尘)

 

帷帐,略同蚊帐。简朴的用布帐,奢侈的用锦缎、绡、绫、纱,颜色色彩缤纷。比如石虎的帐子:“石虎御床,壁方三丈。冬月施熟锦流苏斗帐,四角安纯金龙,头衔五色流苏。或用青绨光锦,或用绯绨登高文锦,或紫绨大小锦。丝以房子绵,百二十斤白缣里,名曰复帐。帐门角安纯金银鉴镂香炉,以石墨烧集和名香。帐顶上安金莲花,花中悬金箔,织成綩囊。囊受三升,以盛香。帐之四面上十二香囊,采色亦同(案《太平御览》载此条无“囊受三升”以下二十字)。春秋但锦帐,里以五色缣,为夹帐。夏用纱罗,或綦文丹罗,或紫文谷,为单帐。”

 

屏风:多为木质,中间可以有丝织品,上有画作。

 

户帘:竹制,包布。穷奢极欲的用五色珠帘。

 

香炉、镜台。

 

箧,同箱子,放衣物书籍。箱。匮(柜子)等。

 

 

资料:节日

 

 

元日,正月一日,元正,正旦。

 

朝廷有元日朝会,群臣到齐,宫中火盆齐燃,皇帝自鼓乐中出现,百官献礼贺拜,向皇帝献寿酒,礼毕,皇帝赐御膳,膳毕,群臣一起欣赏乐舞。

 

曹植“正会诗”。

 

北齐特点

 

元日之会,各郡国派使者进京,皇帝派侍中宣诏,一面向各州郡国长官问候,闻讯各地庄稼长势,粮价高低,民间疾苦,另一方面指示官员应该勤政爱民,叛案公正,赋役均平,谨慎浮华之举。

 

宣诏毕,给使者纸笔,让他们各自陈述治理本土所应采取的良策,对策中漏字的人,罚站,写得潦草,罚喝墨汁一升,文理粗疏,赶出席,应对好,在吏部备案。

 

民间,闻鸡而起,穿戴整齐,共饮椒柏酒和桃汤,先幼后长。屠苏酒,五辛盘。(身体健康)

 

元旦:爆竹、燃草,以避山臊恶鬼。

 

正月十五–看灯是南北朝之后的事情。

 

三月三

 

五月五–艾草驱邪

 

七月七–晒书

 

腊日- 祭祀

 

除夕

北魏- 大傩之礼来耀兵示威,步兵在南方方阵,骑兵在北方方阵,最后南败北胜



魏晋生活掠影

 

魏晋书法:这个时期,篆书、隶书、真书(楷书)、行书、草书诸体咸备,俱臻完美。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、隶书和行书,尤以楷书绝世。他的书法结构朴实严谨,笔势自然,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。他的书法典雅古朴,字体错落有致,布局缜密严谨,为人所敬重。

 

医疗:“养生以不伤为本……体已素病,因风寒暑热而发之耳,苟令正气不衰,形神相卫,莫之能伤也”,原文来自“抱朴子”。

 

 

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

 

信仰风俗:“懿哉麒麟,惟兽之伯,世平觌景,否则戢足”,“艺文类聚”。


 



资料:诗歌引用

 

 

楚辞

“若有梅兮山之阿”,引自“楚辞。山鬼”,原句“若有人兮山之阿”。

“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”。

“时不可兮再得”。

“乐莫乐兮新相知,悲莫悲兮生别离。”

“筑室兮水中,葺之兮荷盖,荪壁兮紫坛,播芳椒兮成堂,桂栋兮兰橑,辛夷楣兮药房”。

“青云衣兮白霓裳,举长矢兮射天狼”。

“固人命兮有当,孰离合兮可为”。

 

 

诗经

“白露为霜”。

“北风其凉”。

“投我以明灯,报之以明灯”,引自“诗经。木瓜”,原句是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,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”。

“昔我往矣”,引自“诗经。出车”,不是采薇2333

 

 

 “至近至远”,引自“八至”,原句“至近至远东西”。

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,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,慨当以慷,忧思难忘……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,引自“短歌行”,曹操。

“幸甚至哉”,引自“观沧海”,曹操。

“大漠孤烟,长河落日”,引自“使至塞上”,原句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,王维。

“冰雪截肌肤,风飘无止期”,引自王粲的“七哀诗”。

 “白马饰金羁,连翩西北驰……”,全诗引自“白马篇”,曹植。

“复临戎”,引自杨素的“出塞”,原句“汉将复临戎”。

“黯然销魂者,惟别而已矣。”,引自“别赋”,江淹。

 “此身一掷轻”,引自李白的“结袜子”,原句是“感君恩重许君命,泰山一掷轻鸿毛”。

“雪冻弓弦断,风鼓旗杆折”,引自车喿攵“陇山诗”。

“旌甲被胡霜,马毛缩如猬”,引自鲍照的“代出自蓟北门行”。

“新买五尺刀,悬著中梁柱,一日三摩挲,剧于十五女”,引自“琅琊王歌辞”。

“戈矛成山林,玄甲耀日光,猛将怀暴怒,胆气正纵横”,引自曹丕“广陵观兵”。

“战城南……班爵献俘邦国娱。”,全诗引自何承天的“战城南”。

“玉羁玛瑙勒,金络珊瑚鞭”,引自何逊的“长安少年行”。

“何以致拳拳......”,全诗引自繁钦的“定情诗”。


 


兵法、军事句子引用

 

 

孙子兵法

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。

厚而不能使,爱而不能令,乱而不能治,譬如骄子。

少则能守,不若则能避。

势者,因利而制权也。

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

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

将军之事,能愚士卒之耳目,使之无知,若驱群羊,驱而往,驱而来,莫知所之。

守,则藏于九地之下,攻,则动于九天之上。

胜者之战,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,形也。

致人而不致于人。

善攻者,敌不知其所守,善守者,敌不知其所攻。

故我欲战,敌虽高垒深沟,不得不与我战者。

我不欲战,画地而守之,敌不得与我战者。

故知胜有五,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。

故形人而我无形,则我专而敌分,我专为一,敌分为十,是以十攻其一夜,则我众而敌寡。

 

 

“忘战必危”,引自“司马法”

“死或重若泰山,或轻若鸿毛”,引自“报任安书”,原句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。

“吾治生产,犹伊尹、吕尚之谋,孙吴用兵,商鞅行法是也”,引自“史记”。

“夫定国之术,在于强兵足食,秦人以急农兼天下,孝武以屯田定西域,此先世之良式也”,引自“中国军事通史”,原文是曹操的话。

“吾道不孤”,引自“论语”,原句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。


 

 



评论(8)

热度(275)

  1.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